English

德国的科技资源

1999-11-02 来源:生活时报 余力 我有话说

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崛起,如今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三。德国的电气企业西门子,汽车制造公司大众、宝马和奔驰等,化工企业拜尔(BAYER)、BASF、HOECHST和RUHRKOHLE,能源公司费巴(VEBA)等大企业在世界排名前列。德国产品也因技术含量高和质量好在世界闻名。一个自然资源匮乏,人口和国土面积分别只有中国约1/15、1/30的德国是靠发展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来推动经济发展的。德国的优势是人才。二战前,45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中,10名是德国人;40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,德国人占16名。50年代后,共有20多名德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、化学和医学奖。1990年德国统一后,德国的科技人员和专业方面得到扩展,科研实力增强。

在德国从事科研的人员约有47.5万人,其中1/3以上是科学家和工程师,其余是技术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。德国科研体制的3大支柱是高校、独立的研究机构和企业。

在高等院校进行科研是德国的老传统。目前德国共有大学和高等专科学院300多所,其中原东德地区有60多所,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近10万人。院校主要是教学,同时也进行科研,但院校的科研实力在某些领域不如独立的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。

独立的研究机构是德国的重要科技力量。这些研究机构包括16个大研究中心、马克斯———普朗克学会(马普学会)、弗朗霍夫促进应用研究会、联邦科技机构等,科研人员近8万。全国从事科研工作的约47万人中有30多万人在企业科研机构工作。企业的投入经费占全国科技经费的63%,政府占38%。可见企业是德国科研开发的主力。德国的大公司一般都有自己的科研开发机构和人才培训机构。如西门子公司建有高级职员培训中心。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额的6—10%。为保证市场公平竞争,政府对企业研发一般不提供经费。

中小企业(职工500人以下)是德国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。其总产值为全国总产值的一半,投资为全国投资的41%,就业人数是全国的66%。中小企业也是培训技术工人的主要场所,接收全国85%的学徒工的技术在岗培训。可见中小企业对德国经济发展和增强就业起到的关键作用。中小企业能根据市场需求,灵活地开发新产品,但科研能力和财力有限,所以政府资助科研费用的30%用于资助中小企业技术研发。中小企业也可以在联邦教科研技部建立的“示范中心”内获得新技术的信息,如计算机辅助制造等。

国家通过科技政策和研究经费支持,影响和调控科技资源的分布、科技体系的结构和科技发展方向。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,德国在汽车、医药、光学设备、机床及成套设备生产和环境保护设备等方面生产出世界一流产品。在世界技术发明最多的10大公司中,德国占4家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